研究發現,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。這一說法引申出的“吃藥反腐”引發關註。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分析認為,這不靠譜(今日本報A12版)。
  這篇名為《有錢能使鬼推磨:公平準則受金錢調節的神經基礎》的論文,的確能帶給人們一定的想象:既然大腦某個部位活躍程度越高,此人傾向於違背公平、選擇金錢的可能性就越大,那麼,用藥物抑制這個部位,是不是就能減少其對金錢的貪婪呢?
  其實,這種“吃藥反腐”顯然是不可能的,否則全民打疫苗,豈不省事?可見,“吃藥反腐”不過是大眾想象力的一次發揮而已,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其實施的可能性不大。儘管如此,還是有不少人願意關註並討論此事,這裡面似乎透露出一種心情:“吃藥反腐”最大的好處在於提前預防,假如在腐敗發生之前就做好預防,反腐的效果無疑將更好。
  反腐的成效,除了可以用查處了多少官員來衡量外,更可以用多少官員保持了清廉來判斷。相信公眾熱議“吃藥反腐”,是因為對此有清醒的認識,並對制度反腐充滿期待,希望與事後查處相配套的,還有從源頭上的預防。
  “吃藥反腐”雖不可取,但心理干預和思想塑造,是可以借用於預防反腐的。總之,“吃藥反腐”雖是誤讀,但誤讀中透著渴望,假如對腐敗的預防,能像預防某些疾病一樣有效,那該多好!
  (廣西 羅志華)  (原標題:“吃藥反腐”是一次渴望式誤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vwcftg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